在大众的认知里,孤独症儿童常被贴上 “安静” 的标签,似乎他们总是默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。但星贝育园在长期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里发现,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,“安静” 只是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的冰山一角。
在大众的认知里,孤独症儿童常被贴上 “安静” 的标签,似乎他们总是默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。但星贝育园在长期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里发现,实际情况远非如此简单,“安静” 只是孤独症儿童行为表现的冰山一角。
孤独症儿童行为的多样性
孤独症儿童的行为模式千差万别。确实,有部分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安静的状态。他们可能会长时间独自待在角落里,专注地摆弄一个小物件,比如反复翻转一片树叶,或是盯着旋转的风扇叶片发呆,对周围的喧闹和他人的招呼毫无反应。这种安静并非出于乖巧,而是源于他们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,难以理解他人的交流意图,也不知如何回应。
然而,并非所有孤独症儿童都是安静的。有些孩子会表现出极度活跃的状态,一刻也停不下来。他们可能在房间里毫无目的地跑来跑去,不断地开关抽屉、柜门,把物品扔得到处都是。这些看似混乱的行为,实则是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独特方式。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缺失,他们无法用言语诉说自己的情绪,如焦虑、兴奋或无聊,只能通过这些激烈的动作来宣泄情绪或吸引他人注意。
还有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重复性的刻板行为,比如不停地摇晃身体、拍打自己、发出单调的声音等。这些行为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持续性,即便周围环境发生变化,他们也很难停止。例如,有的孩子会在坐着的时候,持续前后摇晃身体,仿佛陷入了某种固定的节奏中。
安静行为背后的原因
从神经学角度来看,孤独症儿童大脑的神经连接和功能存在异常。大脑中负责社交、语言和情感处理的区域,如额叶、颞叶等,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正常儿童有差异。这使得他们在接收和处理外界信息时遇到困难,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对外界刺激做出恰当反应,从而表现出安静、回避的行为。
另外,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刺激的感知也异于常人。有些孩子对声音、光线、触觉等刺激过度敏感,一点轻微的噪音都可能让他们感到烦躁不安,强烈的光线会使他们想要逃避。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感,他们选择安静地待在自己认为安全的空间里。而有些孩子则对刺激反应迟钝,外界的变化很难引起他们的注意,导致他们看起来安静、冷漠。
星贝育园的应对策略
在星贝育园,专业的康复团队深知每个孤独症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,他们的行为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。对于表现安静的孩子,老师们会通过细致观察和专业评估,探寻其安静行为的根源。
如果是因为对环境刺激敏感,育园会为孩子打造一个宁静、舒适的康复空间,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和强光干扰。同时,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,慢慢引导孩子适应一些日常刺激,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。比如,先从播放轻柔的音乐开始,逐渐增加音量和音乐种类,让孩子慢慢习惯声音的存在。
针对社交互动障碍,老师们会运用自然情境教学法,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创造互动机会。例如,在进餐时间,老师会引导孩子参与简单的交流,如询问他们想吃什么,鼓励他们用简单的动作或声音回应。还会组织小组活动,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与他人互动,从分享玩具、一起做游戏开始,逐步建立社交联系。
对于有刻板行为的孩子,老师们会引入有趣的替代活动,转移他们的注意力。比如,当孩子出现频繁拍手的行为时,老师会引导他们玩一些手部精细动作的游戏,如穿珠子、捏彩泥等,既能满足他们手部活动的需求,又能培养新的技能和兴趣。
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不能简单用 “安静” 来概括。星贝育园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,不断探索更有效的康复方法,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障碍,走向更广阔的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