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的早高峰,地铁报站声、行人交谈声、车轮摩擦铁轨声混在一起,像一团杂乱的线团。穿灰色卫衣的男孩紧紧捂住耳朵,身体蜷缩在角落,额头上满是冷汗。这样的场景,在他没进入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前,经常发生。
广州的早高峰,地铁报站声、行人交谈声、车轮摩擦铁轨声混在一起,像一团杂乱的线团。穿灰色卫衣的男孩紧紧捂住耳朵,身体蜷缩在角落,额头上满是冷汗。这样的场景,在他没进入星贝育园自闭症儿童寄宿制学校前,经常发生。
男孩对声音异常敏感,一点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他情绪失控。在学校里,铅笔掉在地上的 “啪嗒” 声、风扇转动的嗡嗡声,甚至同学翻书的沙沙声,都会让他突然尖叫,用头撞墙。老师们发现,他不仅对声音敏感,还受不了强光刺激,只要教室顶灯全开,他就会立刻用手挡住眼睛,浑身发抖。
为了帮助男孩,学校做了很多改变。教室的顶灯换成了可调节亮度的灯具,白天只开几盏小灯,营造柔和的光线。窗户安装了遮光窗帘,避免阳光直射。老师们还在教室里铺了柔软的地毯,减少走路时的脚步声;桌椅的角都包上了防撞条,降低物品碰撞发出的声响。
在课堂上,老师准备了降噪耳塞。每次上课前,都会耐心地帮男孩戴上,轻声说:“戴上这个,声音就变小啦。” 一开始,男孩不愿意戴,觉得异物感难受。老师没有强迫他,而是自己先戴上耳塞,做出轻松的表情,还故意夸张地说:“哇,世界安静多了!” 慢慢地,男孩开始尝试戴上耳塞,当发现刺耳的声音真的减弱后,他主动要求每天戴着。
学校还设计了 “安静角”,角落里放着柔软的豆袋沙发、遮光帐篷。当男孩感觉烦躁不安时,老师会带他到这里,拉上帐篷,隔绝外界光线和声音。老师陪着他,轻轻拍打他的后背,用低沉缓慢的声音说话。有一次,走廊里传来施工的电钻声,男孩瞬间情绪爆发,老师迅速把他带到安静角,几分钟后,他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。
除了声音和光线,学校还关注男孩对触觉的反应。发现他不喜欢粗糙的布料后,老师和家长沟通,帮他准备了全是柔软面料的衣服。宿舍的床单也换成了触感顺滑的材质,让他睡觉时更舒适。
随着时间推移,男孩慢慢学会了应对感官超载。在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中,即使周围有嘈杂的声音,他也能戴着耳塞,在老师的陪伴下,安静地观察路边的蚂蚁。有次雨天,雨点打在伞上发出密集的声响,他虽然有些紧张,但只是攥紧了老师的手,没有像以前那样崩溃。
现在,男孩依然会对一些刺激敏感,但他知道,当感觉不舒服时,可以去安静角休息,可以戴上耳塞。星贝育园用一个个细节,为他筑起了一道保护墙,让他在这个 “刺耳” 的世界里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静角落,不再时刻徘徊在崩溃边缘。